2024年度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助力黑臭水体长制久清

来源:leyu乐鱼全站    发布时间:2025-07-25 11:54:38

  为进一步在全市引领高效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根据《重庆市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选树推广办法》,确定《创新构建“九治”生态治理体系》等10个案例为2024年度重庆市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数字化赋能长江生态检察官工作》等5个为提名案例。

  美丽重庆特推出“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专栏,展示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在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做法。

  2014年3月,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璧山区深学笃用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精神,以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为主线,以污水治理为切口,深入探索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创新,打造全市首个农村污水零直排村。

  2021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低成本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推广工程和生态相结合的模块化工艺技术,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2023年1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有效治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重庆市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行动方案(2024—2027年)》确定了2027年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100%的目标。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全市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1%,璧山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率为63.6%。为进一步补齐短板,璧山区深入基层一线“解剖麻雀”实地调研,认为当前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存在“三难两弱”困境:一是污水收集难。农村地广人稀,居民点散布在山地、丘陵、河流、平坝等复杂地形之间,农户之间的距离因地而异、分散而居,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污水排放点多面广,难以集中收集。二是统一模式难。鉴于农户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房屋布局以及周边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农户污水的排放展现出多元化特征,包括排放口的多样性、黑水与灰水混合或分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污水处理条件的多样性,采用统一模式进行污水治理面临较大难度。三是观念转变难。农村居民普遍能够认识到粪污水对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但洗涤水、洗浴水及厨房水等灰水未被重视,个别居民对房前屋后小型污染区域及异味现象已习以为常。四是统筹规划弱。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市场主体对此类项目的投资意愿普遍不强,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各级政府在推进相关工作时,更加侧重于大型工程和项目,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水改厕以及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不足,导致出现措施实施不力、、监管不到位以及治理效果不佳等问题。五是运维监管弱。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由镇(街道)或村(社区)层面自主承担运行维护工作,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维护人员匮乏,难以确保设施的稳定运行和处理效果;另一方面,针对分散农户的污水处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随意排放现象仍然突出。

  璧山区以高标准“治水”牵引带动高水平治污,坚持“以人为本、可感可及,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建管并重、长效可靠,数字赋能、智慧监管”基本原则,按照“三分三全”治理思路,即将农村污水通过“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监管”,率先在七塘镇将军村、喜观村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试点,切实解决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反复治、治反复”问题。

  (一)实施“三种方式”,分类施策强化资源利用。一是房前屋后分散用。针对分散居住农户情况,根据实际“因户施策”为农户建立隔油沉砂井和化粪池,黑水进入化粪池等设施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液态肥就地分散利用;灰水经隔渣、隔油设施处理后以人工灌溉、生态沟渠、土地渗滤等方式利用。二是农村院落集中用。针对喜观村幺滩院子、车滩坝、斑竹林、喜观桥等4个居住相对集中的院落情况,区域集中建设生态调控池、大三格式化粪池等设施,污水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肥用于周边农地。以喜观村幺滩院子为例,常住人口52人、日均游客100人,建设生态调控池1座、铺设田间管网1000米,设置田间出水桩9个,污水经生态调控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业水肥用于柑橘基地的有机肥补充、灌溉补水、土地有机质培植,全年节约有机肥800公斤,节约灌溉用水3650立方米,污水资源化还田总收益达3717元。三是达标处理循环利用。针对喜观村振兴驿站、江家坪、莲花穴等人口集中居住度高、民宿农家乐较集中的情况,建设集中式污水达标处理设施,将区域内生活垃圾污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后,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进行污水处理,根据不同工艺段水质情况,作为农业水肥(厌氧段后)、农业灌溉水(好氧段后)、生态补水(达标排口)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对传统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美化,结合周边大美田园环境,以“治污+美景”结合方式建设净水田园,为农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二)提升“三化水平”,多维赋能强化管理质效。一是提升规范化水平,形成技术参考。依托重庆大学技术支持,编制《璧山区“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技术导则》,明确污水收集要求,规范方案制定、建设流程、验收办法等程序,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二是提升市场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整合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资金,统筹开展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交由区属国有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建立经营主体污水处理付费机制、污水资源化利用付费机制,民宿、农家乐水费按照1元/立方米收取污水处理费,种植大户按照0.18元/立方米收取资源利用费。每年节肥增产收益4万元,经营业主污水处理收费1.1万元,污水资源化利用收费0.9万元,污水设施运行成本覆盖率达77.2%。三是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一屏掌控。建立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智慧管家,集成水质监测设备系统、监控系统以及应急处理系统等功能,智能化管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一图呈现、一目了然。开发打造手机终端,居民通过手机一键操作,轻松开启资源化利用阀门,实现农田实时灌溉。

  (三)发挥“三个作用”,党建统领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发挥红色服务队的带动作用。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党员示范为引擎、以自治共享为路径,依托网格员组建红色服务队,开展农户污水排放、收集、利用、处理的巡查监管,确保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结果及时跟踪。以院落为单位,将环境保护、卫生习惯纳入《村民公约》,深入推进“积分制”“院落制”,探索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带动群众参与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管理。二是发挥绿色保障队的指导作用。依托重庆大学技术团队支持,组建农污处理绿色保障队,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农村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撑。深入居民房前屋后开展技术指导,宣传治水观念,持续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三是发挥赛马比拼的指挥棒作用。压实镇街排查、治理、运营、管理“四位一体”责任,实行农村污水处理“建管运”一体化模式,建立健全农村污水绩效考核机制,将农村污水设施运行情况纳入镇街“赛马比拼”,充分激发镇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一)社会效应全面提升,打造了探索实践的先行示范。通过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试点示范建设,探索整村推进、多策并举、系统施治的农村污水治理方案,形成“黑水灰水分类全收集、利用达标分质全处理、集中分散分级全监管”的农村污水收治管全链条处理路径,为大山区、大库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相关做法先后被重庆日报、重庆新闻联播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璧山在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第二次现场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七塘镇作为现场观摩点供全市参观学习。

  (二)生态效应全面提升,打造了生态农业的共美画卷。通过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试点示范建设,积极探索并实践了“房前屋后分散用、农村院落集中用、达标处理循环用”的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方式,将污水转化为农业水肥、农灌用水及生态补水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对水和肥料的需求,2024年1—10月利用水肥资源1.6万吨,实现了污染治理与农业增产的有机结合。

  璧山区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云雾花涧·重庆第四届乡村艺术集在七塘镇启幕

  (三)经济效应全面提升,打造了共治共富的美好图景。通过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试点示范建设,助推打造美丽乡村、未来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了“污水点”向“风景点”的华丽蝶变,全面提高农村居民乡村旅游产业收入,提升群众参与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七塘镇将军村、喜观村多次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重庆乡村艺术集等大型活动,2024年1—10月带动周边业主、群众增收2000余万元,将军村、喜观村集体经营性纯收益分别达42、41万元。

leyu乐鱼全站,专营 玻璃钢化粪池 复合化粪池 混凝土化粪池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5537328821  流量统计  免责声明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leyu乐鱼全站 技术支持:乐鱼体育网页登录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豫ICP备2021011238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