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衡学术 媒介化与叙事重构:传播学视域下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
来源:leyu乐鱼全站 发布时间:2025-11-01 06:26:46
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作为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空间,于2025年借助湖南第四届旅发大会的契机,通过对红船厂巷、韩家湾路、洞庭南路三条街巷的提质改造,探索在传播学视域下兼顾历史保护、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更新路径。文章基于现状研究与实施效果,分析岳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在新语境下的更新策略,探讨传播学与城市更新在风貌修复、业态优化、空间活化及社区参与等方面的交互作用,揭示其对城市更新带来的新影响,以期为同类历史街区的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刘向军,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城市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媛,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城市建设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汪俊旭、雷嘉,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城市建设研究所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以及本文撰写过程得到了清华同衡遗产与城市更新分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的大力协助及支持,特此感谢。
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延续的重要空间。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历史街区面临建筑老化、功能衰退、活力不足等问题。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作为岳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 年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其系统性更新改造提供了契机,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引入传播学概念,通过将媒介化与叙事重构运用到更新改造过程,增加城市活力和多维解析,实现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现代化转型。
本文以红船厂巷、韩家湾路、洞庭南路三条街巷的提质改造为例,探讨岳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更新策略,分析其在建筑修复、文化传承、业态升级及社区参与等方面与传播学的相互作用及实践经验,以期为当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岳阳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岳阳楼景区南侧,历史上曾是岳阳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码头文化聚集地,百年来街巷整体格局仍然保存完好。2025年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以此为核心,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街区内的红船厂巷、韩家湾路、洞庭南路等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工业遗产、非遗文化和市井生活记忆,成为改造的重点。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现状街巷面临以下挑战:
![]()
![]()
基于《岳阳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4— 2035)》,更新工作遵循“有机更新、永续利用”原则,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传统城市更新研究主要聚焦于物质空间的改造,而传播学则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分析维度。城市物理空间不仅承载着人类活动,其本身更是一种关键的传播媒介。通过媒介化和叙事重构,城市物理空间与传播效应得以有机融合。因此,在岳阳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工程中,笔者格外重视二者相互作用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与现状,采取差异化更新策略,形成多重街巷模式,塑造不同的媒介化的城市空间。
![]()
改造不仅遵循建筑的“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有材质、基本结构和工艺,还强调塑造新的城市媒介空间。在红船厂巷东侧,有一段废弃破败、近百年历史的临街民居。在改造过程中,秉持记忆重构和重塑媒介空间的理念:一方面,采用原有材料修复墙体,砌墙工艺则由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根据现有墙体的特点做修复,力求还原建筑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包括墙砖的色彩和墙缝的粗细也尽量与原墙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重新构建内部半开放空间,使其成为大众休憩交流的场所,形成既具有历史感又融入新城市媒介语境的空间,表达街巷的时光记忆。这一些信息经由设计师在人性化空间感知中的巧妙传递,被城市参与者深刻领会,从而使之转化为新的活化空间,令改造工程焕发出勃勃生机,显得鲜活而充满力量。
![]()
传统形制与现代材料及设计手法相结合,如灰砖立面和木质门窗。在韩家湾路的几座低矮建筑中,从传统形制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参考历史画册或照片资料中常见的小铺面形式和空间布局,为改造提供了直观的依据,确保了传统原真性的延续。通过重新设计外立面开窗、加装钢质窗套及匹配现代意义的过梁,呈现出古今融合的美感。此外,门前的临街半下沉空间经过精心设计,通过表皮向外延伸,增设廊架,打造出小花园,利用座椅、花池等灰色空间,强化内外交融,彰显市井烟火气息。对于部分已有优秀门脸设计的小店面,基本予以保留,避免重复修改。这些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组合,为人们提供了停留、交流和休憩的场所,形成了尺度宜人的新型媒介化城市步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界面。
![]()
对于街巷中部分多层及设计元素不协调的建筑,遵循清理冗余构件、统一材料色彩风格、优化立面材质的更新原则。其中,红船厂巷的一栋公寓楼在尺度和材料运用上与街巷整体风貌存在比较大冲突。项目组对墙面的底商、主体、女儿墙等部分进行了分层修复,引入红砖墙元素,以强化工业记忆。对于不符合风貌的装饰和结构,进行了改造或拆除;而老化的构件,如当时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物件和水刷石材料,则予以更换,同时保留了简洁现代的女儿墙样式。水刷石墙面与立面分隔保持一致,使建筑焕发新颜, 而非一味地仿古或迎合所谓的传统风格。这样的解决方法再次体现了街巷新旧更迭的时间性,使人们在行走中能够感受到时间赋予城市的沧桑变化,进而形成独特的城市媒介,体现城市的个性。
![]()
城市更新作为一种复杂的空间与社会实践,需要借助有效的叙事策略,将其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感知的多维度城市故事,涵盖文化、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其中尤以文化和经济维度的影响最显著。为此,在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更新过程中,采取了系统而精细的媒介叙事策略,注重将历史背景和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有机延续城市的文化元素。
在红船厂巷,结合非遗展示,通过对一段较长的水泥墙面做改造,设计了“拾光记忆墙”,与改造后的红船艺术馆形成了一个相对连续的文化秀带。红船厂巷的“拾光记忆墙”不仅是一面实体墙,更是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传播界面,借助锈蚀钢板、LED灯带等物质元素,将20世纪60年代的港口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传播符号。
红船艺术馆由一座储粮仓库改造而成,具有浓厚的年代感。它面朝北侧火车游览道,西面可眺望洞庭湖。设计利用锈蚀钢板强化艺术馆入口,增加辨识度,并结合绿植, 打造出符合工业遗址特点的立面效果。内部展览采用中轴对称设计,正中开设竖向天窗,与展厅相得益彰,彰显艺术美感。面向洞庭湖的一面,为发掘其价值,将二楼侧面的挑台加以利用,使参观者能从二楼步入室外,凭栏远眺洞庭湖,多维度感受不同视角的城市历史,增强互动性, 同时也能欣赏由远及近的小火车线路,形成一个绝佳的观景面:一个历史与现代生活交织的活化叙事场景。
![]()
另一侧的建筑也遵循了原有风格,保留了灰空间,局部使用红砖。在业态规划上,建议引入创客、非遗工坊等类型,进一步强化整条街区的记忆和非遗叙事主题。
![]()
在韩家湾路,依托火车站、铁路遗迹、工业仓库等现有资源,设计了“铁路印记”节点,构建了另一独特的叙事结构。这些资源不仅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更是其载体。
岳阳的老火车站始建于1917年,作为粤汉铁路的关键节点,曾肩负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角色,也曾是岳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随时代的变迁,至2020年,老火车站部分区域遭到拆除或闲置,其存在感逐渐减弱。
在本次更新改造中,项目组提出“百年时光机·邂逅故土情” 的叙事策略,对站房、月台、铁轨广场、工业仓库等场景进行了较高程度的复原。其中,将站房恢复为历史上的双坡顶设计,建筑主体与月台一同重现了原有的白色风貌; 铁路两侧的工业仓库则通过彩绘形式,生动再现了岳阳站的百年运输史。
![]()
改造后的岳阳老火车站、蒸汽火车头雕塑、老式站牌、耐候钢景墙等复古元素,一同营造出浓厚的怀旧氛围,构建了一个共享的场所。项目组还将废弃车厢改造为咖啡厅, 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复古车票纪念品则成功唤起了市民对20世纪80年代站前街巷烟火气的温暖回忆,引发了精神共鸣。这些充满鲜明仪式感的动态传播途径,使得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物质更新与叙事重构传播形成互构关系——空间改造为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而传播则赋予物质空间以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除了提升城市物理空间、重构叙事空间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经济活动。因此,在设计中,通过深入研究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不同空间属性,提出了街巷业态的同步优化方案。通过市级统筹与市场引导,避免同质化竞争,从而提升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
其中,红船厂巷因邻近非遗传统体验区,整体街巷可与该区域衔接,人流相对密集,环境热闹。在业态上,保留现有餐饮等店面,并通过增加非遗文化主题店面,与非遗展示馆形成联动,涵盖文创、研学、非遗创客空间、传统饮品等,打造一条传统主题鲜明的街巷。而韩家湾路整体氛围安静,已有餐厅、中古店、咖啡厅,强调清新闲适的品位与情调。设计中重点提升的是与洞庭南路交口以西的区域,根据街巷的空间特点,改造闲置楼宇,增加艺术家民宿、创意书局等业态,利用沿街墙面打造网红打卡点和文化墙,突出清新的文艺氛围,形成独特的城市休闲街区。
![]()
![]()
同样的,洞庭南路拥有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通过利用宽敞的院落空间,增加文化展示与体验功能,传承洞庭南路的多元文化,涵盖铁路文化、宗教文化等多个角度。为此,设计将吕仙观门口的业态调整为与其风格相契合的茶室、文创产品和香坊等。同时,通过对建筑立面和内部院落空间的改造升级,调整餐饮业态,增设酒吧、微书店等,打造出充满潮流趣味的“潮Fun天地”。针对长期闲置的供销社公房,将其改造为文化展示空间,改造保留了原有的红砖风格和混凝土梁结构,利用外侧空间打造半室外展廊,并设置茶饮消费区域。参观者在此不仅能尽情欣赏展览,还能在品茗之余,尽览火车轨道的迷人风光,从而打造出一个多维立体的文化传播空间。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城市的主体仍然是去参加了的人的活动。构建弹性叙事框架以容纳多元主体的表达显得很重要。城市更新不仅需要超越物质层面,更应关注空间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化建构功能,以及其对社区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当城市更新活动改变了社区的空间结构时,更需获得社区的积极参与与广泛认可,从而对社区生活带来显著的改善,并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因此,在历史传承与当代生活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对话机制,显得特别的重要。
位于韩家湾路东端的“成大路野火锅街角”,既是历史街区的重要节点,又是社区内不可或缺的一个街角。长期以来,这里被矮墙半围合,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在此次改造中,采取了拆墙透绿的方式,释放出绿地空间,打造了一座街角公园,提升了街巷的整体形象。同时,还设置了一个高大的展示装置,既遮挡了外侧下方的停车场,又增强了安全性。改造后的小花园成为社区居民纳凉休憩的理想场所。
![]()
此外,在洞庭南路的中部与原铁路交会处,有一座过街天桥,桥下由近400m的挡土墙围合出一片较大的空间。这片区域空旷陡峭,利用率低,环境恶劣。在改造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兼具社区广场功能的“火车印象阳台”:首先,通过不同方向的阶梯消化4m的高差,既方便了居民通行,又增加了公共活动面积,还丰富了空间层次。这些阶梯还可作为座椅和景观种植池,供居民休息乘凉。桥的上部改造则与玻璃护栏相结合,设计成景框,与下方的铁路游览线相互呼应。护栏玻璃上印有火车老照片和文字说明,仿佛将人们带回历史。当火车经过时,灯带会有节奏地闪烁,与下层广场形成互动。这一设计不仅重现了城市历史,更为现代社区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城市更新不应仅仅是政府部门和设计师意志的体现。在实践中,我们常见到许多商铺和居民自发进行的建筑或环境改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与商铺主、居民及社区进行对话沟通,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并通过专业指导提升街巷改造的质量,显得很重要。
基于此,项目组与政府共同提出了“留白+工具箱”模式。该模式允许商铺和居民自主参与非重点地段的改造,例如韩家湾路部分建筑采用留白与持续渐进的改造方式,将改造权让渡给居民。通过共同缔造,推进非重点地段街区的品质提升。政府、社区、商铺与居民通过施工试错,总结经验,形成模块化的“工具箱”,以进一步指导其他非重点地段的改造。例如,在立面改造中,提供了多种屋面模块选择,包括单层挑檐模块、外包挑檐模块、折板挑檐模块、斜面挑檐模块、小雨棚罩模块等,以及橱窗及入口设计模块。这些工具箱既保证了街巷面貌的相对统一性,又兼顾了立面的丰富性。这一模式不仅成为推进城市更新工程的新途径,也在传播学语境下对公共空间活化与社区参与产生了重要影响。
![]()
城市更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城市改造与社会实践,从传播学视域研究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能够正常的看到系统而精细的媒介叙事策略,更注重将历史背景和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在有机地延续城市文化元素方面获得了更好的效果和体验。
风貌提升:根据现状建筑的分类进行精细化改造,改造建筑立面修复率达85%,拓展了大约3000m2的开放空间,街巷整体风貌得到非常明显改善,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形成新的媒介化的城市形象。
文化活化:通过城市叙事重构,非遗、工业遗产等文化元素得到多方位的展示,上述三条街道成为新的旅游打卡点,延续了岳阳历史和文化内涵。
经济带动:新业态依据不同街巷的个性进行街巷的调整组合,将整体入驻率提升60%,游客量增长显著,促进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社区认同:居民满意度提高,空间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经济活跃,当地居民回流趋势增强。
城市更新改造的物理行为的结束并不代表更新工作的结束,依托新的城市空间的建立,可持续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未来的城市更新关键技术还将包括数字化精准设计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并强调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因此,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持续关注:
长期运营:需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对现有城市面貌进行定期维护,保持街巷的良好运转;同时,进一步观察业态变化,动态调整,避免业态同质化,形成良性持续发展。
数字赋能:可结合AR/VR、AI、低空经济等技术和手段,增强文化体验,进一步促进旅游的提升,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
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表明,成功的城市更新需兼顾历史保护、文化活化与功能提升。通过建筑分类整治、媒介化空间重塑、文化叙事重构、业态优化及社区参与,岳阳探索出一条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复兴的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可持续运营机制,使历史街区真正成为“活的文化遗产”。
[2]刘德寰,孟艳芳,王袁欣,等.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研究 [M].北京:社科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
[3]刘向军.古城镇改造的差异化趋势研究:以六盘水荷城古镇及周边区域改造项目为例 [J].城市建筑,2011(02):72-75.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M].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张杰,李旻华,解扬.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引领城市更新的技术创新: 景德镇现代瓷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系列实践 [J].建筑学报,2023(04):6-11.
[6]范红,慕玲.城市传播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7],邹莺,毕琼,等.城市更新设计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
清华同衡绿色城市建设研究所是致力于不同尺度的生态规划、生态环境修复以及绿色人居环境设计的国内一流设计机构,具有从规划阶段到落地建成的设计实施一体化的全过程经验,是同衡设计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专业方面技术实力丰沛雄厚,下设总工办、综合设计研究室、建筑研究室、两个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室、水生态规划室及EPC实施中心7个专业部门。绿色城市建设研究所秉持“生态为本、一体化专业服务;传承创新、筑行业卓越品质”的发展理念,根植实力丰沛雄厚的清华大学研究平台,与国内外院所及设计机构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努力探索前沿设计理念,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相关领域已取得良好业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神秘星际访客抵达近日点,12月到近地点 哈佛教授:最好的图像因美国政府“关门”未发布
一位北京金融女博士直言:如果手里有二十万,不妨死磕七大口诀
ColorOS 16正式版已推送:11款机型尝鲜升级,你的机型在内吗?
iQOO Neo11已正式对外发布:对比iQOO Neo10,到底有多少提升?
vivo X300s:搭配6.6英寸屏!vivo X300 Ultra:6.8英寸屏!